幸好幸好,不是爛片
幸好幸好,不是爛片
繼續(xù)聊新片——
《誤判》
聊這個片子,不能繞過的一個人就是它的導演:甄子丹。
動作片明星,拍詠春,成立甄家班,打起來果斷、狠辣,沒有太多花哨的展示,但是充滿力量和速度,追求拳拳到肉招招見血的風格和效果。
這可能是大部分人對甄子丹的全部印象,這種印象既造就了他在動作片領域的獨樹一幟,同時也限制了他離開動作之后不知道該如何完成自己的表達。
放在他獨立執(zhí)導的這部《誤判》也一樣,甄子丹這個名字決定了這片的上限,同時也決定了它的下限。
上限就是它的動作設計,在動作片日漸疲軟的當下,它依舊貢獻出了好幾場新鮮出彩的打戲。只看這部分,它無疑是一部完全值回票價的爽片。
但關鍵就是《誤判》的定位不止是動作片,它還是一部法庭電影,而法庭戲最講究的就是文戲,這恰恰成了這部片下限的地方。
在拍文戲時,甄子丹所用的依舊是他的“武夫”思維,這固然能讓人看爽,卻也決定了只能把它作為一部爽片來看。
一、
我們先從它的上限去聊,也就是它的動作戲。
甄子丹在里面貢獻了好幾場極其好看的動作戲,不光是一招一式打得好看,在場景的設計上同樣是一流的。
比如說車庫里追殺的那場戲,汽車在后面要撞殺馬伯,甄子丹利用汽車在旋轉(zhuǎn)的車道開車的時間差,直接從扶手處跨越兩層車庫追到汽車前面救下馬伯,動作干凈利落非常過癮。
還有天臺的那場,一眾人追著甄子丹到帳篷后面,鏡頭固定不動,接著這些人幾乎是從帳篷后噴射出來;帳篷內(nèi)的那場打戲同樣如此,在一群人圍攻下甄子丹躲進了帳篷口,確保敵人只能從一面進攻,然后開始隨手撈起身邊的工具來一個打一個。
他在動作設計時不像是在拍《詠春》一樣注重功夫的身段,而是融合了綜合格斗,目的就是要把敵人打倒,所以環(huán)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動作的好看與否就由能怎樣利用環(huán)境來決定。
最典型也最好看的就是最后一段地鐵車廂的動作戲。對方手中既有槍又有刀棒,但甄子丹只有車廂里目之所及的零件。
在這段戲里,座椅扶手、頂部的拉桿,甚至是子彈打破玻璃后碎裂一地的玻璃碎片都成了可利用的工具,其中有一段是甄子丹利用車廂內(nèi)手扶的扶手,抓住扶手轉(zhuǎn)著圈踢人。這些動作戲技巧簡單,但是一拳一腳看得人非常暢快。
而且它所有的動作戲都不是松散的,而是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年過60的甄子丹,要如何在動作片中確定自己的位置,進一步說就是他們這一代人,要如何去定位自己?
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那就是他反復在強調(diào)的我已經(jīng)老了,世界是你們年輕人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街頭追緝毒販的那場動作戲就是交給了年輕警員的單打獨斗,甄子丹的出現(xiàn)甚至都不是在年輕警員遭遇生死危機的那一瞬神兵天降,他的出現(xiàn)并非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被崇拜的拯救者,而是在姍姍來遲之后與年輕警員的并肩作戰(zhàn)。
天臺的那場戲同樣如此,即便是創(chuàng)造了以一敵百的神話,他最終也依舊被打倒,被年輕的警員所救。
不過這終究不是一部徹底的動作片,甄子丹要講的不止是武力,還有香港的法律和正義。
所以拳頭不止是拳頭,它還構(gòu)成了一種諷刺。
甄子丹最開始轉(zhuǎn)職律政司時,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只靠拳頭是沒有用的,法律是可以被用來顛倒黑白的,整個司法環(huán)節(jié)任何一環(huán)的不公都會讓社會的公平全盤崩塌,所以他棄武從文,決定走上檢控官的道路。
但是在律政司,他進一步見識到了法律的羸弱。酒吧天臺上,即便是檢控官也會被黑社會毆打,哪怕報警了也沒有人選擇逃跑,因為他們知道有專業(yè)的律師替他們辯護,他們背后的靠山就是法律的漏洞。
至于律政司和法庭內(nèi)部,更是古板僵化,律政司的職責變成了只給嫌犯定罪,司長和下屬都盼著案子趕緊結(jié)束,目的只是為了不要讓律政司丟了面子。法官依靠的標準只有人證、物證以及陪審團的決定,所以即便嫌犯明顯有罪,他也會判其無罪,即便案件疑點重重,他也會判其有罪,這是他的職責。
在這些高官的聚會里,大人物喝著幾萬一瓶的紅酒,卻沒有一絲目光分出來給在陰影里茍活的小人物們。香港的大樓太高太多,陽光只曬給了那些生活在大樓頂層的人。
于是拳頭只能再次被舉起,在此處代替成為法律,如果我沒有辦法“打服”你,那我就只能打服你,拳頭變成了一種對法律上遭遇到的不公的宣泄。
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最樸素的爽感,它寫的就是城市中官方系統(tǒng)內(nèi)的“蝙蝠俠”如何重新喚起城市的正義,制服一個又一個“小丑”的故事。
二、
這種過于“主旋律”的寫法,恰恰變成了它的“下限”。
聊它的下限,還是要先從它的動作戲開始聊。
動作戲在里面統(tǒng)御著一切,它構(gòu)成了這部片的轉(zhuǎn)折、高潮,以及所有人物的轉(zhuǎn)變。
比如說老伯之死,目的是讓主角徹底燃起了憤怒的火;比如說吳鎮(zhèn)宇的轉(zhuǎn)變,他從一個尸位素餐的人變成了幫助甄子丹共同尋找真相的正義一方,這中間的轉(zhuǎn)折只是兩個人打了一架就打出了他內(nèi)心壓抑的血性;比如說本應該屬于庭審翻案的高潮,也讓位給了護送證人趕往法院的地鐵上與壞人搏斗的高潮。
當一切都被武力粗暴地概括和解決時,這部片在現(xiàn)實層面上也喪失了其深度和力度。
它本身就改編自一個真實案件——馬家健案。2016年,青年馬家健將家中地址借給朋友洪志謙收取包裹,包裹內(nèi)是超過一公斤的可卡因,在洪志謙的家中也搜出毒品,兩人雙雙被捕。
2017年,馬家健與律師張曉惠、師爺陳強利會面,馬家健一開始沒有認罪,但兩人勸說這個案件好難打,勸馬家健主動認罪減刑,不應拖洪志謙落水,最終馬家健簽下認罪文件,并在庭上承認所有控罪,而洪志謙則被撤控。
庭審過程中,當時的法官多次指出案件疑點,命控方尋求律政司上級指示是否繼續(xù)控告,但控方稱律政司拒絕撤銷指控,最終馬家健被判23年。
事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時任講師帶領其團隊組織律師團決定幫助馬家健上訴,最終在2021年,高等法院認為馬家健在原審過程中受到律師團隊的操控和誤導,判定馬家健無罪。
電影在改編過程中則拋去了當時法官的多次質(zhì)疑,改為律政司檢控官甄子丹的質(zhì)疑;并且把港大講師帶領律師團上訴的線刪掉,把這條幫助馬家健翻案的線同樣并在檢控官甄子丹的這條線里。
為什么我要著重提及這些改編的點,因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順著原型去聊,最后整件事中要去質(zhì)疑的,是香港的檢控制度。
法官只能提出質(zhì)疑,比如原型中的法官多次提及案中疑點,但律政司無視這些質(zhì)疑。在法官張慧玲的判詞里批評律政司似乎只關注能夠讓涉案者認罪,漠視其罪責程度,出現(xiàn)不公義,這反映了檢控制度的不理想。而且即便在案件翻案后,當時的律師針對于馬家健能否去追究律政司的責任,依舊表示十分困難。
并且面對法官的質(zhì)疑,控方大律師聲稱已獲得刑事檢控專員梁卓然允許繼續(xù)控告,但次年梁因在刑事檢控運作方面與律政司司長的看法不一致而辭職,而梁在律政司任職期間,就某些爭議曾在電郵中表示“律政司應秉行公義,從不力爭定罪”。
這中間具體的糾葛我們不清楚,但從這一現(xiàn)實案件的背后也能看出要聊的并非是單個人的問題,一兩個人的質(zhì)疑和反對無法構(gòu)成對案件的推翻,這是制度本身就存在漏洞的問題。
但這部片仍舊只是把它當作人的問題來解決,它認為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律政司內(nèi)沒有去執(zhí)行正義的人。
所以它設想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包檢控官以及其他律政司的同伴被甄子丹正義的行為感動一起自愿加班幫助他尋找翻案材料,吳鎮(zhèn)宇也被他激出了血性,最后成了這個正義團隊中的一員。
反派則被設定成了這套官方機構(gòu)之外的“外來者”,只要是打敗了他們,只要能激起這個團隊里每個人的正義,那么香港就會重新迎來陽光普照。
去畫出美好的藍圖沒有問題,關鍵是這并未指向問題的根本,而且,還有人愿意相信這套藍圖嗎?
《誤判》在這點上太像是對官方機構(gòu)想象性的自我維護了,但事實是在這個案件的原型里,最終的解決并非是律政司內(nèi)部的自我檢討,而是通過外部的力量,是一股來自民間的律師團隊的力量。
從這點上看,我認為它比不上《毒舌律師》《正義回廊》等這一眾從民間力量出發(fā)而爆火的香港電影,它們的共識就是不再執(zhí)著于制度內(nèi)主動變好的期待,而是追求來自外界的質(zhì)疑和推翻。
《誤判》最后的法庭演講很直白——“沒有任何一個司法制度是完美的,只要它有漏洞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一個誤判會摧毀一個家庭,所以我們絕不允許誤判再次發(fā)生,這是律政司的良心?!?/p>
感動嗎?會被打動。但相信嗎?不一定。
這兩句問答,不止適用于《誤判》這部香港電影。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